全景领略“中国创造”的建设之美,纪录片《鹤舞长江》开播
一方面,虽然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基数很大,但劳动力素质相对不高,提高劳动力素质还有较大空间。
不过,从总体社会结构上看,中国的中产阶层还很小,社会底部仍然巨大,也就是说,中国还没有形成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社会,即学术界所说的中产社会。腐败不仅干扰正常的经济生活,影响财富的创造,更造成财富的巨大浪费。
很多企业因为种种原因到海外投资,但海外并不能找到理想的投资环境,造成损失,甚至是完全的失败。第一,加紧建设法制与法治。更重要的是,中国还没有建立一个需要大量财富支撑的社会保障制度。很多国企尤其是地方国企,尽管有大量的亏损,但没有倒闭。一个穷人占多数的社会永远是不稳定的,所以古人言,有恒产者有恒心。
至少有两个结果:一,没有有效的监管,市场经济盛行大鱼吃小鱼的现象,金融业和互联网企业大肆收购实体企业,导致金融、互联网、房地产业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失衡。在西方,企业可以向慈善发展。近年来,人才正在加速向中国汇聚,既有大规模的留学归国人才,也有很多国际人才。
从需求侧说,是解决了中国特别是大城市当中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需求。所以我们说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这既是市场经济的要义,也是转向创新驱动为主的现实需要。在这方面,有成功的行业,比如高铁就是通过引进技术而实现再创新的成功经验。因为信息技术的渗透力无所不在,它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
因此,要发挥我们的后发优势,必须坚持开放。开放式创新是中国适应全球化形势、抓住全球化机遇的要求 为什么强调开放式创新?因为只有推进开放式创新,我们才能把握住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战略性机遇。
传统行业很多创新和增值就体现在数字技术在传统产品当中的应用。也有不太成功的行业,把市场让出去了,却并没有实现技术进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对信息技术革命非常敏锐,出台了多种战略和措施来加以推进。我们看到,当智能手机出现的时候,一些曾经赫赫有名的公司从行业里退出去了。
从微观层面说,也有很多需要创新的方面。实际上,对于任何一个大的经济体来说,新技术领域从占比上看永远只是一小部分,90%以上是传统领域。假如是在200年前,很容易判断再过30年会怎样,但是今天,我们就很难判断30年后的地球会怎样、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会怎样,因为它的变化太快了,技术革命正在加速演变。前段时间我调研的南方一家民营企业,原来是做汽车内装饰的,几年前并购了德国一家汽车电子企业。
不管是引进来还是走出去,我们用一种开放的视野来整合全球的研发资源和市场资源,会使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大幅提升,让中国企业快速成长为能够整合全球资源的中资跨国公司。因此,从宏观层面说,深化改革就是要为各类企业平等竞争营造一个良好市场环境。
如今面临着转向以创新为驱动的新阶段,需要深化改革,包括国企改革,关键是要调动从决策者到所有员工的创新积极性,解决创新的动力问题。所以,改革的重点就是适应创新的需要,把这些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活力激发出来,使他们有更充足的动力推动创新。
一种是技术创新,一种是商业模式创新,这两者在很多情况下是很难区分的。比如汽车行业,我们现在所说的高档车,高档体现在哪儿?是引擎更高级了,还是轮胎更高级了?都不是,而是它的信息化水平越来越高,高档车跟低档车的区别更多是在汽车电子方面。我们想要弯道超车(也有人说叫换道超车),其实就是一种追赶的机遇。我们把后者称为开放式创新。现在,我们可以全方位地参与全球化,不仅引进来,还要走出去。而追赶型经济体,特别是成功的追赶型经济体,往往会在某个特定历史阶段经历一段高速增长,像战后的日本、德国、亚洲四小龙、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大陆,都经历了经济高速增长。
如果说过去250年是工业时代的话,如今我们正在进入信息时代。当我们的企业越来越多地成为整合全球资源的跨国公司,我们的国家也就能越来越多地参与全球治理,引导全球规则的走向
这当中有许多惨痛的教训。创新的动力来自哪里?从根本上看,来自市场的竞争压力。
我们看到,当智能手机出现的时候,一些曾经赫赫有名的公司从行业里退出去了。无论是在宏观上还是微观主体上都需要变化,体制机制的变化会引导人的行为变化。
开放式创新是中国适应全球化形势、抓住全球化机遇的要求 为什么强调开放式创新?因为只有推进开放式创新,我们才能把握住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战略性机遇。不管是引进来还是走出去,我们用一种开放的视野来整合全球的研发资源和市场资源,会使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大幅提升,让中国企业快速成长为能够整合全球资源的中资跨国公司。去年,中国对外投资达到1800多亿美元,已经超过引进来的外商投资。未来还会出现人们已经预见到的无人驾驶汽车。
推进开放式创新,需要一套与之相适应的全新体制机制作保障 中国经济在快速实现工业化的阶段,更多是依靠低成本参与全球竞争,并有能够动员资源的体制做保障。如今面临着转向以创新为驱动的新阶段,需要深化改革,包括国企改革,关键是要调动从决策者到所有员工的创新积极性,解决创新的动力问题。
所以,我们对工业4.0生产方式的变化还要加深理解,真正把握它的内涵,适应技术进步的趋势。马克思曾说,资本主义一百年的发展创造了比人类有史以来一切经济活动创造的还要多的物质财富。
不过,对于中国企业来说,也不必担心自己是不是某种技术的发明者,关键是要把技术用好。近年来,人才正在加速向中国汇聚,既有大规模的留学归国人才,也有很多国际人才。
另一个是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也就是传统领域的信息化、数字化改造。如果说过去250年是工业时代的话,如今我们正在进入信息时代。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对信息技术革命非常敏锐,出台了多种战略和措施来加以推进。我们在地方调研时参观过一些示范工厂,大多实现了自动化,车间成为无人车间,全是机器人、机器手。
我们今天所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根本上说,就是要通过创新来提升我们的竞争力,推进我们的产业结构升级。共享单车之所以能够很快风靡起来,从供给侧说,是信息技术为它提供了支撑和保障。
作者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成员、副主任、研究员,本文是作者6月17日在国研智库论坛·2017中国资本峰会上所作的主旨演讲,本刊记者车海刚根据现场录音整理,刊发前经作者审定 文章来源:《中国发展观察》2017年第15期 进入 隆国强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开放式创新 。所以,改革的重点就是适应创新的需要,把这些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活力激发出来,使他们有更充足的动力推动创新。
我们把后者称为开放式创新。现在,我们可以全方位地参与全球化,不仅引进来,还要走出去。